——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2月18日,有网友称,山西临汾市洪洞县某村庄村民家用炉灶被村干部用水泥填充堵死。此事件引发社会关注。同日,洪洞县县长杨建军回应称,洪洞县被划分为“禁煤区”和“禁燃区”两部分区域。其中禁煤区仍存在少数村民烧煤做饭等情况,工作难以开展,经与村民商量后,对其家里的炉灶进行水泥填充。(12月19日 澎湃新闻网)
家用炉灶是农村厨房烧火的常见形态,也是多数农村居民习惯的烹饪用具。近年来,许多地区都开展了减少燃煤保护空气的行动,逐步降低农村因使用煤炭作为燃料做饭而产生的污染,这样的举措对于治理环境污染的目标而言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山西省该村庄用水泥填充堵死炉灶的行为还是闻所未闻,也难怪舆论从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情况,对于县长的回应网友们也表现出并不买账的态度。
据了解,早在2017年当地就已经开始了煤改气的工程,给农村居民安装天然气设备、补贴钱款,并且逐步推进散煤治理和清洁能源的替代工作。按理来说,这样的措施已经足够人性化,也能照顾到村民可能会承受的经济负担,那么为何还是有村民不愿使用更加安全放心的天然气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政府的相关人员更应该做的是了解这些村民的状况,耐心同村民进行沟通,切实将民众的问题放在心上并及时解决,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堵死炉灶来处理。
从网友爆料的内容来看,被堵住炉灶的村民对这样的形式是不认可的。而县长在回应中表示的“与村民协商后填充”实在令人费解。退一步讲,即使村民在劝说下同意不烧煤,干部用水泥堵死炉灶的不信任做法,无疑也是对民众的伤害。长此以往,干部难以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干群关系受到影响。
水泥填充堵死炉灶的荒唐做法,绝不能重演。政府部门的干部作为人民公仆,需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将政策推行过程遇到的问题以合情合理的方式解决。在效率和民意的权衡中,更应该向后者倾斜,尽可能在满足民意的情况下提高效率,一味追求效率而忽略民意是十分不近人情和伤害民众感情的做法。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切不可图一时之快而失了民心!
文/孙蓉蓉(重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