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被困人员,发现被困人员!”三明市大田县消防救援大队均溪站站长池志添用对讲机喊道。
2021年2月8日12时36分,三明市大田县消防救援大队均溪消防站接到一起抢险救援警情,报称大田县上京镇工业园区新岩水泥厂新建厂房施工中脚手架混凝土坍塌,有三名人员被压覆。
13时10分左右,首批救援力量到达事故现场。池志添带领一名班长和施工方负责人携带无齿锯等破拆工具,前往事故现场上方建筑勘查了解被困者具体情况。经现场询问、侦查,初步发现2名被困人员。
虽然发现了被困人员,但现场情况比池志添预想的更加复杂,上方的脚手架摇摇欲坠,坍塌区域覆盖了大量混凝土与钢筋,且混凝土正逐渐凝固,时间越久,救援难度越大。
救援地点在坍塌建筑物的三楼,可到达三楼的路径只有脚手架搭成的楼梯,并且由于坍塌导致脚手架变形,楼梯十分狭窄无法携带大型器材通过。救援现场混凝土、钢筋、木板、脚手架等障碍物纵横交错、数量巨大,施救平台距离地面高达16.8米,四周无护栏。在众多障碍物的限制下,可操作的救援空间十分狭小,大型设备无法有效展开,参与救援的消防指战员仅能分组轮番实施救援。
第一名被困者背部被脚手架压住,无法动弹,还有混凝土掩盖在被困者身上,池志添和队友分头作业,队友对压覆被困者的钢筋木板进行切割破拆,池志添则迅速清理被困者身上逐渐硬化的混凝土。
“钢管已固定,可以进行切割。”负责切割压覆在受困者身上的脚手架与木板的消防员范有杰给出信号。
对于参与过大大小小救援,破拆经验丰富的范有杰来说,这次的切割破拆显得有些艰难。上方脚手架和木板摇摇欲坠,下层切割如果破坏坍塌后脚手架形成的临时支点,很容易导致二次坍塌的出现,一旦发生坍塌,不仅会威胁参与施救人员的安全,更会对被困者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
在这一组施救的同时,还有另外两组同时进行着作业。一组对另一名被困人员进行施救,另一组携带蛇眼生命探测器对尚未发现的第三名被困者进行寻找。
林荣龙和孙俊参与救援的第二名被困者情况比第一名被困者更加复杂,被困者胸口以下被埋压在水泥、木板、钢筋和大量的脚手架下。
“需要协调吊车,对被困人员上方的钢管进行清理。”
林荣龙将现场情况精确传递给下方的救援指挥部,指挥部迅速协调在一旁待命的吊车,进行作业。与此同时,林荣龙和孙俊相互配合,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救援空间,分头清除压覆被困者的水泥、钢管。
同时,已经发生过坍塌的建筑结构十分脆弱,伴随着救援过程,不少失去固定的脚手架时不时滑向救援人员。为了确保队友与被困人员不受伤害,现场辅助救援的消防员以后背支撑较为脆弱的区域,为队友及被困者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
在前两名被困者基本救出后,16时30分,迟迟没有找到的第三名被困者在坍塌的承重梁下方被发现。
相比前两名被困者,第三名被困者的施救难度最大,在搜寻这名被困者的几个小时内,压覆在被困者身上的混凝土已经完全硬化,混合这钢筋、脚手架与木板,将被困者牢牢压覆,即使运用风炮、气割枪、冲击钻等器材,破拆过程依旧十分缓慢。
9日上午,救援地点天气发生变化,伴随小雨,气温骤降。连续救援近20个小时后,现场参与救援的消防指战员体力都消耗殆尽。
长时间进行切割破拆作业,范有杰的手指已经开始麻木,由于顶部没有遮挡,雨水直接浇洒在救援人员身上,给救援人员带来了新的考验。
短暂的轮休中,池志添的目光不断聚焦在救援指挥部前的一面旗帜之上,上面“忠华服务队”几个字格外醒目。
“我们要弘扬郑忠华烈士大义勇为心系人民的忠华精神,践行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传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的苏区精神……”这几句话在现场每个人的心中翻滚。
休息过后,指战员们重新返回救援岗位替换队友。此时雨量增大,整个救援现场混合这大量泥浆,但同时切割声毫不停歇,覆盖在第三名被困者身上的混凝土在逐渐减少,一根根钢管被切割拆除。
10日下午17时,历经五十四个小时昼夜不停的救援后,三名被困者全部救出。移交完最后一名被困人员,指战员们的救援任务结束,归队返程。
此时,距离辛丑牛年除夕还有七个小时。